资讯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创业与融资、上市》系列讲座正式开讲

发布时间:2018-03-14 编辑:

3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创业与融资、上市》系列讲座第一场、第二场在中北校区田家炳书院进行。主讲人为上海石滴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客座教授潘鸿博士。此次讲座旨在鼓励创业,丰富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学员及校友对创业各个阶段的认识,提高学员及校友创业方案向创业实践转化、创业项目向成功企业转化的能力,同时也为专业学位创业大赛提供前期指导,以及对商业计划书写作进行辅导。讲座由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职业发展部主任王红岩老师主持。

讲座现场

上午九时,讲座正式拉开序幕,现场座无虚席。150多名来自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学员及校友们怀揣着创业梦想,对此次系列讲座中的创业理论指导与经验传授充满期待。

主讲人潘鸿博士

主持人王红岩老师

为什么要创业?潘鸿博士一开场便抛出了这个所有创业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潘鸿博士认为,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应该达到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和心灵自由。其中,如果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可以随心购买自己中意的东西,随时前往自己向往的地方,随性做自己理想中的人,只有创业才能实现,这便是创业吸引天下英豪竞折腰的魔力所在。

随后,拥有多年讲台经验的潘鸿博士向台下听众讲述了自己投身创业与投资的经历。他提到,自己着实是一位资深人士——资深的创业者、资深的投资人、资深的老师,还是一个资深的失败者。作为资深的创业者,从1979年孩童时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经历:炎炎夏日曾在村口树下用免费小凳子吸引人流,用出租小人书盈利,创业实践贯穿小学、初中、大学;作为资深的投资人,投资过的项目不计其数,并且热爱投资,而不仅仅是将其当作一种工作;作为资深的老师,作为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客座教授,有着多年的讲台经验;作为资深的失败者,当初很多踌躇满志的投资项目、苦心经营的创业行动都以黯然陨落告终,但也正是这些失败经历造就了他如今异常稳健,绝不冒进的创投风格。

人人都知创业不易,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未创过业的人仅能看到创业成功之难的模糊影子,却不知道创业路上的种种难言之隐;即使成功,也往往不同于先前想象中的风光无限。创业是条不归路,永远有操不完的心,随时随地为公司担心忧虑,一旦名下有一家公司,有时想甩都甩不掉;创业是个无底洞,不管是因为企业亏损而贴钱,还是虽已盈利但要继续扩大规模,经营企业永远处于缺钱状态;创业竞争激烈,创业者要定位清晰并且差异化明显,才能找到独特的容身夹缝以求生存;创业九死一生,没有十足的底气和面对失败的准备,就不要创业。

讲座中,潘鸿博士为在场听众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两个商人去非洲卖鞋子,看到当地人都不穿鞋。第一个商人非常沮丧:完了,没有人穿鞋,鞋子肯定卖不出去了;第二个商人却欣喜若狂:发财了,我至少能卖给每人一双鞋!”他将这两个商人的态度分别定位为失败主义与乐观主义,而成熟商人的认识应该是,这个地方卖鞋会有很大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开发起来会非常难。乐观主义和失败主义其实都是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其中乐观主义没有充分认识困难,禁不起打击;失败主义又难以建立支撑创业者的信仰。除了乐观主义和失败主义之外,还有一个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就是教条主义,过分依赖书本知识,脱离实践,无法创建富有生机的企业。所以,潘鸿博士总结道,创业最靠谱的还是经验,常胜将军都是死人堆中摸爬滚打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潘鸿博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颇为了解,尤其是对毛主席打仗时的战略思想有极强共鸣,认为很多思想都可以借鉴到创业中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必胜的信心是革命领袖的必备要素,也是创业者成功的必要条件。“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要分清创业目标与路径的关系,目标要高,路径要低。企业起步时,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成本、提升利润,不要为宏伟的目标死扛;“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事业与生意两者并不矛盾,要有做事业的心胸,也要用做生意的方法,不能有偶像光环。

上午讲座的尾声,潘鸿博士为在座的创业者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要相信你做的事,做你擅长的事,并且把你做的事赚到钱,这才是创业最可靠的路径。”

讲座现场

经过中午的休整,主题为“创业的选择”的第二场讲座在下午时分如期继续。潘鸿博士首先从心态上归纳了几种创业者:一是“理论家”,有较强的分析、思考能力,但却从不将想法付诸于实践;二是“革命家”,充满激情,目标远大,总是希望干大事,好高骛远,想颠覆这个,打败那个;三是“梦想家”,低估创业的困难,急于成功,心态浮躁,而这些也都是现在于年轻创业者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一种是“实干家”,做事理性,不会脑子发热,稳扎稳打,这种是他欣赏的创业者类型,也是他投资会选择的类型。潘鸿博士感慨道,创业初期,要勇敢地向创业终点前进,但也一定要懂得控制风险,保护自己,不要急着做大事,而要想方设法做小事,把小事做好。

其次,资金来源也是创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创业者的资金来源无非三个:自己、客户和投资者。在筹备资金时,不妨试着实践以下几个原则:“捏紧自己的口袋”,控制成本,尽量轻资本,能省就省,办公室可以用孵化室,人才可以自己培养;“盯牢客户的口袋”,客户是长期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忘记投资人的口袋”,投资人只能锦上添花,很少雪中送炭,当一个企业真的走到山穷水尽时,是没有投资人愿意投资的,即使投资,也会颇多限制,所以自力更生才能保住一个企业的气节。

那么创业需要选择什么行业呢?人们寻找的“蓝海”,到底在哪里呢?有两种因素会导致“蓝海”的出现:一是消费升级,这刺激了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等等行业迅速发展;二是政策导向,这激发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等行业的潜力。这些行业在未来几十年中都是有发展空间的。但是,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就一定是适合你的行业吗?在这些行业中你一定能够做出成绩吗?潘鸿博士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在每个人的专业领域中,他们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者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寻求细分市场和差异化经营,这才是每个创业者的“专属蓝海”,才是明智的努力方向。

此外,潘鸿博士对创业团队也有自身的独到见解。选择合作伙伴时,首选的对象应该与自身互补,对自己坦诚,稳健不冒失。关于公司股权结构科学划分,做好公司治理这一重要环节,从他多年的投资经验来看,管理股东必须是第一大股东,也是第一负责人,否则公司一旦壮大,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股份大小必须和贡献度相匹配。创业合作是以情感为基础,以利益为旋律的,感情用事会影响公司发展。潘鸿博士还分享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宝典”:契约精神、阳光文化、动态调整和好说好散。

讲座接近尾声,问答环节中在场学员纷纷与潘鸿博士交流互动,气氛热烈。有学员提问潘鸿博士对“对赌协议”的看法。潘鸿博士的回答是,作为投资人他从来不会要求“对赌”,然而有些投资人确实会提出类似的要求,而创业者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什么条件都会答应。所以,他建议创业者要为自己争取谈判的有利位置,在岸上才有和投资人谈判的资本,不要在被逼无奈之下上谈判桌。潘鸿博士在互动环节还提到,当前中国国内环境稳定,对于创业者来说,每个行业、每个年度都有机会,创业者们在自己擅长的行业中做到知己知彼,是有望大有作为的。讲座至此圆满结束,参加学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意犹未尽,对后两场《创业与融资、上市》系列讲座的内容干货越发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