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丨金培振:在“破”“立”之间统筹推进经济行稳致远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深刻揭示了革故鼎新的内在规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兼具思想创新与实践指导的重要方法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做好经济工作要准确把握“立”与“破”的关系,更加注重“立”的实效,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立”意味着重塑经济格局、优化资源配置、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动能,增强经济韧性和活力;“破”则是革故鼎新,破除低效增长路径和体制桎梏,为新动能腾挪空间,激发创新驱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深刻把握“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统筹好“立”与“破”的顺序,在调整与平衡中精准施策,才能推动经济迈向更高层次,实现行稳致远的现代化跃迁。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亟需在经济工作中准确把握“立”和“破”的关系。
全方位扩大内需——“培育新型消费+重大重点投资”
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突出矛盾。无论是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重点任务。
全方位扩大内需的“立”,在于培育新型消费动能,明确“两重”投资方向。首先,提振消费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再分配调节,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与此同时,鼓励发展新型文旅、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业态,抓住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发展机遇,推动线上线下商品服务消费融合发展。从投资方向看,应前瞻性布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新增地方专项债等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低空经济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全方位扩大内需的“破”,在于打破体制障碍,释放消费与投资潜力。当前,居民消费信心受制于资产负债表收缩、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亟需完善社保、医疗、教育等制度,减轻家庭住房、生育、养老负担,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消除居民消费顾虑。与此同时,要破除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等问题,避免粗放型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和债务累积;同时,消除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的障碍,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更广领域投资的积极性。
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教育+创新人才引领”
加快推动国内不同区域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的协同化,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增强产业链、创新链的韧性至关重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立”,在于夯实教育基石,明晰创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首要任务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战略人才培养为牵引,强化紧缺领域和青年科技人才的系统培育。贯通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使教育成为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柱。同时,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打造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健全科技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引导资本投向“早、小、新、硬”科创主体,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破”,在于打破科教体制桎梏,释放创新与人才动能。当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学科布局滞后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必须前瞻性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推动新兴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职普融通、产教协同,加速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瓶颈,实现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相结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生态。人才方面则应打破“帽子”导向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激励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激发统一大市场活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风险控制”
当前,如何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前提下,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营造更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是将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立”,在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扎紧各领域风险防控“篱笆”。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机制、优化财税金融体制等基础制度供给体系方面下大功夫。通过构建国企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制度,重振各类经营主体信心,激发其参与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3个维度推出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引导各区域、各领域的经营主体依托比较优势,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优化消费税征收结构,增强地方自主财力,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与此同时,要持续管控房企债务违约风险、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破”,在于破除地方保护、行政过度干预、市场歧视等隐性壁垒,消除旧有的风险积累机制。这要求着力畅通国内市场循环,纠治部分地区变相地方保护行为,坚决整治针对民营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等乱象,消除“内卷式”低效率竞争困局。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妥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金融领域则要打破“刚性兑付”模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风险处置,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落实的长期过程。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重要方法论。我们要把握好时机、分寸和效果,通过破与立的互动交替,精准突破发展瓶颈,坚定有力地推动各项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确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行稳致远。
作者丨金培振(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丨成都日报
编辑丨吴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