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聚焦华师大智能教育,“教授工作室”探讨框架路径
参会合影
2021年6月8日,主题为“环华东师大智能教育产业园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的“教授工作室”研讨会在华师大科技园顺利开展。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教授、软件学院彭超副教授;经管学部副主任、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蓝发钦教授,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勇教授,经管学部程贵孙副教授、李真副教授,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欧丽慧博士、国际交流部主任王红岩;华东师大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平,总经理向盛斌,副总经理张帆,孵化服务总监何令纯,综合管理总监毛妙卿,以及MBA教育运营与投资方向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华东师大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平主持。
会议现场
胡平董事长主持
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蓝发钦教授首先致辞。蓝发钦教授介绍了教授工作室创建的起源和背景。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创业学生众多,经过多年探索,中心逐步形成了由创业讲座、创业沙龙、创业路演、创业实践、创业故事等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链,在此背景下,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共同创建了“教授工作室”,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产学研活动,为学生创业项目答疑解惑。“教授工作室”是一个开放式智库机构,会根据主题的不同邀请不同专业领域的教授。
蓝发钦教授致辞
华东师大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向盛斌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智能教育产业园前期推进情况,并从智能教育生态框架,智能教育的产业架构,华东师范大学的优势,智能教育产业园的定位、工作思路、功能及模式,最终目标等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智能教育产业园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最后,向盛斌也提出了产业园目前面临的困惑或挑战。
向盛斌总经理发言
随后,进入到主题研讨环节。在场的教授、专家们就“环华东师大智能教育产业园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为主题进行了发言讨论,纷纷建言献策。
代蕊华教授、彭超副教授发言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代蕊华教授就建设环华东师大智能教育产业园的具体路径,华东师大和科技园现有资源如何优化,学校资源如何赋能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在设计未来蓝图的时候应该重视教育在变革中最本质的问题,要考虑产业链条中的重心和定位。
软件学院彭超副教授围绕智能教育产业园应该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园发表了见解。他表示产业趋势在变化,我们需要抓住变化,在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应关注国家的政策变化,我们应找准不可替代的切入点,打响华师大品牌,获得教育群体的认可。
杨勇教授、程贵孙副教授发言
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杨勇教授表示智能教育行业竞争激烈,我们要确定智能教育产业的对象是谁,利润来源。环华师大可以从虚拟空间角度考虑,加入智能的概念。科技园未来可以调动资源,形成主题,明确服务对象,逐步推进重点工作。
经管学部工商管理学院程贵孙副教授认为科技园应挖掘华师大特色,将亮点发挥出来,明确功能定位,找到与其他高校相比较的错位竞争点;其次结合科技与教育,谈到应该在技术上开拓做主打功能定位,围绕智慧校园及成果,使一些特色项目加上技术发挥出特长。
李真副教授、欧丽慧博士、王红岩老师发言
经管学部经济学院李真副教授认为环华东师大智能教育产业园需结合华师大学科优势,并围绕集聚智能教育科技园的经营范围,形成产业集聚需要的要素,以及按照规划形成产业链需要的条件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副主任欧丽慧博士通过对比其他高校的科技园表示目前科技园的品牌授权与输出越来越清晰;在功能定位上,越来越多关注产业价值和市场价值。而聚焦发展路径,她认为可以积极尝试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来承担具体的落地执行工作。
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国际交流部主任王红岩表示教育产业园应该在摸索中前进,同时针对智能教育产业园的架构发表了见解。她认为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很重要,并就展示内容、展示主体、展示手段及形式对展示区域提出了建议。
学生代表发言
智能教育行业创业学生代表涂成平、刘磊、聂茂龄也参与讨论,他们认为环华师大产业园应该是个虚实结合的概念。通过华师大的学术支持,通过专业化的整理,为产品(企业)、人才进行赋能、认证,然后输出给市场,这样充分利用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定位优势,同时避开了空间的约束。
此次研讨会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优势学科资源,进一步发挥了华东师大科技园“教授工作室”智库支持和决策指导的溢出服务功能,以“环华东师大智能教育产业园”为研讨主题,探讨了智能教育产业园的主要建设方案、定位、功能等,旨在打造领先国内、影响全球的环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科创园,为华东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服务,为深化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提高区域整体成果转化效能提供平台支撑。
“教授工作室”是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举,工作室致力于实现园区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实现创业文化传播;对接政府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共同推进政策层面活动,充分发挥教授专长,为学校学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