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世界青年企业家论坛深度报道
近日,2012世界青年企业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落下帷幕,在为期三天的议程中,与会的青年朋友对于2050年的世界格局就实施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以及如何建立有创新能力和具备高速发展能力的企业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世界青年企业家论坛是华东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与里昂商学院(亚洲校区)联合举办的公益性论坛,论坛组织者均来自华东师大的MBA学员和里昂商学院的青年学子。去年在论坛结束时,记者即听到有与会的青年人对论坛组委会说到:这个论坛真是太好了,明年要是还有的话请一定通知我。一个主旨宏大的论坛何以能如此吸引年轻人,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今年决心再次来到华东师大,在为期两天的全程跟踪采访过程中,我们逐渐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内容才是王道
与大多数论坛不同的是,世界青年企业家论坛四年来议题始终保持不变,这些不变的议题在中国、在新加坡、在法国被世界上不同国家的青年朋友不断讨论,这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对于当今世界的一种强烈呼吁和高度关注,甚至在记者看来,这种与当今很多赶时髦,求最新,走过场的论坛相比,这个论坛带有青年人特有的执拗气质,我们在会场的讨论氛围里甚至都能感受到青年人的执着和对于未来社会美好愿景的孜孜以求。在记者为期两天的跟踪采访中所见到的演讲嘉宾并没有我们大众熟知的所谓的“大佬”级别的人物,这些演讲嘉宾均是风险投资、创业教育、公益组织、新商业模式以及创意产业等各行业各领域的思想者、摸索者和实践者,从一些嘉宾的演讲和讨论内容中所听到的心酸和磨难我们甚至会推断他们可以说是“并不成功者”,然而正是这样鲜活的商业经历才是激发所有与会者“认真倾听”的原因,而这些演讲者所分享的内容的新颖度和前沿性也是给予记者的另一个强烈印象,来自非营利机构TED的Richard HSU分享他们关於技术、社会、人的思考,对于商业与艺术的结合的探索,源自英国的co-working理念所催生的“新单位”在创始人之一的刘妍的娓娓叙述中一种基于分享与合作的联合办公空间与创意社区在我们脑海中蓬蓬勃勃生长起来,“新单位”将工作单位的效率性、功能性,网络平台的庞大、实时性与创意空间的社会性、活力、创意、趣味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工作方式,它让社区成员不必支付高昂的租金,就可以在一个真实的集体办公环境中工作,拥有与他人面对面分享与合作的机会,让工作与创造过程变得更有效率,更多创意,更加快乐。特别是Jeffrey PARKER在叙述自己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山东创办半公益性医院时,令人意外的是引起了其他演讲嘉宾的强烈兴趣,有坐在台下的嘉宾连续追问四五个问题:维持这家医院生存的赢利点在哪?如何区分哪些病人应该是免费的,哪些病人应该是收费的?如何保证这种区分的公正性?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忘记了演讲嘉宾和与会者之间的界限,他们都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求者。
形式更为重要
世界青年企业家论坛主要采用主题演讲、圆桌讨论、workshop工作坊、社交活动等一系列形式系统地开展当天的议题,有意思的是,不管演讲嘉宾你有多么丰富的内容亟待阐述,会议组织方一律严格地给演讲嘉宾掐时间,然而到了roundtable问答环节,这种对于时间的无视会让我们无法理解会议的组织方对于原则性和弹性的极端如何调适到如此坦然,其中一天上午的议程被问答环节一直拖延到下午13:00还没有开饭,嘉宾与嘉宾、与会者与嘉宾、与会者和与会者之间这样的问答与回应几乎不肯放弃一点点的时间,甚至茶歇时间舞台上也站满了围住嘉宾的与会者,在这个时候,红茶、咖啡和点心,都没有“思想”更重要,因为错过今天,下一次与你相遇不知在何年!而到了下午为时两个小时workshop工作坊之后再回到主会场时,与会者与嘉宾的角色互换意味深长,每一个小组都将上台去做presentation,演示和提出自己对于当天议题的提案,而这个时候嘉宾成为倾听者,并且适时给出建议和意见,在这样的环节中每一个与会者相对于会议的主体性展示无余,这充分体现出论坛设计者的用心和创意。华东师范大学2009级MBA校友、中信出版社的石凌在第一天会议结束时和MBA教育中心学生事务部的老师在交流过程中说到,这样的会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真高,这种会议形式放弃了居高临下的灌输式说教或者激情洋溢所产生的暂时性沸腾,他平实地几乎可以听到每一个面对面者的心跳。
在无声处给予青年人的
据记者了解这个论坛是两校青年学员在额定的预算内自主运营的一个非营利性论坛,特别是法国里昂商学院的学生刚到中国不久,这其中一系列的困难包括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不一样等等所带来的障碍和水土不服可以想见,然而记者还是特别想去探究这个由两国年轻人共同组成的组委会,在他们的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真实感受。记者在会议间隙特意找到会议的中方组织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MBA2011级学员陈剑飞,小伙子告诉我他的英文名字叫Blair,正好法方的Team Leader叫Bruno,通过这个会议我们成了一家人,哈哈。我们在他的脸上即看到了会议如期举行的兴奋,也看到作为一名会议监控和协调者的紧张。Blair给我们介绍到因为两校将会议定位在是一个对于商科学生的实践项目,而作为会议组织者的学员们则希望能尽可能多地召集上海甚至江浙一带的青年人广泛参与到会议中来,所以这与额定预算产生了一定的预期冲突,特别是在邀请嘉宾这块,所以我们华东师范大学陆靖副校长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当他得知这些演讲嘉宾全部是义务出席这次会议时而特别给予了感谢,这个感谢同时也是我们组委会特别想表达的,当然这里面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很多嘉宾将出席这样的会议,分享一些人生阅历视为他们这些年长者或者叫“过来人”的义务,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还是特别想感谢演讲嘉宾,因为没有这些演讲嘉宾,就没有这个论坛,所以Blair特别希望来年有更多的成功人士或者“非成功人士”能够来到华东师范大学,来到世界青年企业家论坛。记者在会场中观察到的一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这些年轻的会议组织者可能对于会务的要求并没有老道到滴水不漏,或者在他们看来这个并不是特别重要,所以在第一天roundtable环节,搬上舞台的沙发很明显不够五位嘉宾轻松入座,最后一位落座的Richard HSU只好坐在沙发的扶手上,然而记者留意到这个环节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后面半程可能因为Richard有点吃不消,而坐到了舞台的边缘继续和在场嘉宾、与会者讨论,我们看到的一直是Richard脸上迷人的微笑,其实我在想如果记者将这理解成这是长者对青年人的宽容是不是本身就是文化的误读,但是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会场的轻松与思想碰撞的愉悦,也许这才是“过来人”们在无声处给予青年人的,这也许也是这个论坛受到青年人追捧的原因之一,很多与会者和会议的组织者一样将这三天视为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