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玉:文学与影视在构建当代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1-11-28 编辑:


    11月24日晚,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女作家王晓玉做客华东师大MBA教育中心,为广大MBA学子带来了《文学与影视在构建当代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作用》的精彩演讲,以下为演讲文字稿整理。

http://localhost:82/uploads/201111289114183.jpg

作家应该通过作品说话

   文学也罢、影视也罢,最近开的会很多,各种大会、年会、论坛纷至沓来。但是,作为一名作家,应该通过作品来说话,不是通过参加什么会来说话。可以说,作品的传播力量是相当巨大的,真正能说话的是作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数字媒体的迅速崛起,新兴媒体作为一支新锐队伍,其传播力量也日益壮大。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上,非常迅速、便捷,有着强大的传播力量。有论者认为,新兴媒体会对传统媒介形式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带来纸质文本的消亡。而我认为,纸质文本是不会消亡的。这一点从如今上海书城书籍的丰富和前不久书展的火爆场面也可看出。人类有传承文化的需求。据我了解,有不少网络作家,在其作品通过网络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好评之后,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出版。

    较之于杂志等,书籍是纸质媒体中生命力最长久的东西、可以作永久的留存。确实,如今的新媒体让人们从视觉的阅读转成立体的阅读,带来很多新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往往有着即时性消费的特点,而书籍的力量则相对持久。

    因此,作为一名作家,要重视自己的作品创作,这才是最有力量的东西。

http://localhost:82/uploads/201111289051713.jpg

影视剧的传播力量

   不少影视作品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的传播有着惊人的力量,反过来也会促进原著的进一步传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大家都知道,电视剧《孽债》当年非常火爆,收视率曾达到40%以上。而小说原著当时并不为多少人关注,而在电视剧热播之后,小说原著几度重印。

    以我的作品为例,我认为《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并不能算是上品,只能说中下,在艺术上还是稍微有点粗糙的。但经过影视作品的改编和传播,影响很大。这部作品写的是不少城市人关注的保姆问题,和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实际上是写都市文明和农村文化冲撞、磨合以及融合的过程。

   较之文学作品,大众对影视剧的接受通常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传媒的接受体对传媒的内容有一种求异求新的要求。因此,影视剧的传播速度尽管惊人,但是“风尚”也往往变得快。

http://localhost:82/uploads/201111289148607.jpg

文学作品创作与影视剧创作上的差异

    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文字来驾驭作品的,但是影视作品是以画面来表现的。两种不同的文本,写作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媒介物,其制作方法有着不同,其对构建当代社会文化体系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学作品的传播力量有着深刻性、长远性的特点;而影视剧的传播则更强调即时性和广泛性。

    影视剧的制作速度要比传统纸质文本的速度要快的多。这种工业化的制作使影视剧的制作和生产形成了极快的生产节奏,但是也容易有粗糙的弊端。

    求新求异是观众对影视剧的普遍接受心理,因此,创新是影视剧的生命之本。无论是《武林外传》,还是《士兵突击》,都因有所创新而获得大众的喜爱。

    影视剧有着严格的把关人制度。而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则难免有“出格”之举。如我的文学作品《凡尘》,以赛金花为主人公来写,我是从“凡尘”的角度来写她的,她只是苏州花船上的一个妓女,其生活遭际和命运的变迁折射出当时时代的不少问题,非常具有典型性。但由于历史上一段有名的公案,使得在将来的若干年内,通过影视作品来反映赛金花可能性不大。

http://localhost:82/uploads/201111289211294.jpg

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需要有自己的态度

    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常有“出格”之举,这是很难避免的,这种“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也是文学作品独特魅力所在。但是“出格”并不代表作家可以没有对人生的态度。文学作品是否可以涉及性描写,我认为是可以的,关键是作者的态度。棉棉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女作家,其作品《糖》也涉及了一定的性描写,但是从字里行间中,能看出作家的态度,有一种强烈的痛感在。传播的力量是强大的,每一位作家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作品通过传播,会对一定的人群产生导向的作用。因此,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