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忠益:美国的住房危机、金融海啸与中国可吸取的教训
10月14日下午,著名校友、美国校友总会会长、资深金融经济学家童忠益先生莅临MBA教育中心,发表了题为《美国的住房危机、金融海啸与中国可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的演讲。
童忠益先生1981年起就读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主修政治学,获法学学士;1993年起留学于美国,先后获得北衣阿华大学获公共政策硕士,马里兰大学政策学博士。1997年至今,历任美国房利美基金会主任、美国RMIC按揭贷款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全国住房市场、按揭贷款市场以及按揭贷款保险业的分析预测和公司决策设计。
童忠益校友的演讲围绕2008年金融危机展开,总结了此次危机的四个阶段,即空前繁荣、祸根种下的第一阶段(2003-2005年),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第二阶段(2005-2007年),全面爆发的第三阶段(2008-2009年)以及大病初愈、大乱大治的第四阶段(2010-2011年)。
童忠益校友还进一步分析了危机爆发的七个历史成因,包括格林斯潘时代的金融政策是住房与房贷需求膨胀的源头,倾斜的住房政策为住房与房贷需求的过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靠,住房/金融及监管体制的痼疾是住房信贷非理性扩张的供给基础,在贪婪和高回报诱惑下,以华尔街金融机构为首的相当数量的住房/金融机构丧失了自律和风险意识,使房贷(特别是毒性房贷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供给呈天量增长成为了可能,有毒的住房金融产品往往带有“价格低廉”的欺骗性,而社会舆论“房价只涨不跌”的市场心理又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等等。
对于同学们关心的中国的房地产的问题,童忠益校友提出了中肯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不一定合适,因为中国的住房市场化仅有13年的历史,缺乏房价剧烈下跌和市场长期低迷的痛苦经历和集体记忆,加之多年的经济腾飞,全社会似乎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难以撼动的观念——房价在中国只涨不跌,跌也跌不到哪里去,但中国的住房市场和住房金融体系在源头上是从欧美等西方国家引进而来,因此美国的住房和金融危机也许可以警示中国;为实现经济的长治久安,中国需要建立一套、并重视使用涵盖全国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库、衡量住房房价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数据库,建立一支实战应用型的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和相关企业;同时,急需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住房金融的危机解决机制和继续建立一套住房抵押贷款的保险机制和相应的行业。此外,中国的住房和住房体制建设长期以新加坡等城市小国作为楷模,应以美国等与中国相似的大国作为借鉴。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及其体制建设很重要。
童忠益博士与李学昌主任合影
听完了童忠益校友的精彩分享后,同学们踊跃举手提出有关中国房地产的问题。针对“中国房地产今后应该如何做”等问题,童忠益校友也做了认真而详细的回答。本次活动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意犹未尽的同学团团围住童忠益校友,继续向嘉宾学习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