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杨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助力“双一流”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一流”必须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这已成为国际共识,也是热门话题。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和管理,关于这个话题,却显得有点冷门,认识误区不少。
一、科研水平与科研经费管理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正确认识科研水平与科研经费管理之间的关系。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要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就是必要的物质基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不能创造必要的条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过去科研经费不足,管理落后,从而科研水平不高不无关联。科研经费及其管理,不仅关系高校科学研究功能的发挥,还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
大量案例说明,科研经费及其管理在科研活动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通过资金的获取、配置、运行和流向,影响着科研活动的导向、重点和过程,对后者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的支持作用。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活动之间具有强相关性。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双一流”建设推进之时,必须把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到议事日程,并给以高度重视。
二、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量”和“质”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首先要解决定位问题,正确把握管理中的“量”和“质”的关系。
一定数量的资金既是提高科研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管理的前提。国家历来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中的大头是科技经费。据权威部门发布:2011—2015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平均每年增幅为6.33%,2015年总额达到1356亿元。增加科研立项的数量,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相对于科研发展的需求,经费供给不足客观存在。经费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受制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是在约束条件下谋求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我们讨论的科研经费管理,指的正是一定时期一定数量经费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管理,这是应该考虑的第一个约束条件。在这个约束条件下,管理者就应充分关注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经费,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用一定的资金投入,争取更多的科研产出;或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达到规定的科研目标。这就是说,要强调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质”。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显著问题是重“量”轻“质”。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是硬任务,从上到下层层考核,上显政绩,下挂职称;但是说到“质”,说到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却少有指标和考核,是一个软任务。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既要重视对“量”的管理,更要重视对“质”的管理。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到了由重“量”管理转变到重“质”管理的新阶段,“质”的提高意味着资金使用效率效益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资金“量”不足的限制。
三、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规范与激励
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强调“质”的管理,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经费管理中的规范与激励的关系。
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在我国基本上是政府推动型,科研经费主渠道是国家的财政收入。2015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总额1356亿元中,来自政府经费占比63.13%。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毫无疑问需要依法依规,加强监督和规范。世界各国都是如此。美国对政府的财政投入,从经费申请、分配、使用到绩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同时,还对科研人员的科学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进行调查监督。可见,加强规范监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职能与内容。
高校的科研活动本质上是创造知识的生产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一般来说,科研人员有两种行为动机,即物质回报与学术追求;他们既有追求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力,也有谋求资金回报的诉求。研究表明,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能控制科研人员的行为,使之不断调整自己,积极投身知识创新和生产活动,争取更多的成果。除了精神激励以外,物质激励不可或缺。
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规范和激励并非水火不容。从规范的视角看,规范不是要把科研人员管死,而是要通过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资金,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科研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从激励的视角看,经费不仅稀缺和有限,激励资金的使用需要规范;规范是科研经费管理应考虑的第二个约束条件,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必须在规范运行的轨道上进行。关于这一点,学校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宣传和解释。
四、激励机制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再设计
从经费管理的角度,落实科研激励要解决操作问题,根据国家的顶层设计进行学校基层的再设计。
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如何才能将激励资金用足用好,使之真正成为激励因素,而不是维持因素?2016年7月底中办发50号文件发布,从国家层面对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进行了顶层设计。这个设计对激励经费的来源、途径和激励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如通过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绩效支出安排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等。
顶层设计高瞻远瞩,面向全国,有很强的原则性。但各校情况不同,国家顶层设计不能替代基层有针对性的具体设计。现在,国家层面对于激励高校科研人员的设计图已经清晰了,当务之急是基层管理要从观望迅速转变为行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科研激励的制度、方案、程序和细则,使之可以操作和落地。顶层设计是一定时期国家意志和战略意图的体现,是基层科研激励再设计的依据,也是科研经费管理应考虑的第三个约束条件。基层再设计需要改革创新,但必须在国家总体框架下进行。学校操作方案的形成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领会50号文件精神,提高经费管理水平,推动科研更上一层楼。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杨蓉(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财务处处长)
原文地址|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4/29/content_550075.html